2022年暨南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暨南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按照《暨南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科学健康发展,强化美育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功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积极构建课程、教材、活动、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美育教育体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校和专业艺术学院概况


暨南大学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14.30万平方米。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45180人,其中本科生29127人,研究生16053人,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13580人。

百年暨南大学的艺术教育史发端于1909年。当时任暨南学堂督导的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李瑞清翰林提倡并重视艺术教育,专门设立画室,聘请著名画师教学。1928年著名画家陶冷月创办中国艺术系,成立中国画研究会,黄宾虹、谢公展、潘天寿等大师来校执教,校园中艺术氛围盛况空前。1993年3月,成立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为本科生开设书法、绘画等选修课。著名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墉为中心主任,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陈初生教授为常务副主任,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曹宝麟教授等来校任教。2005年1月成立暨南大学艺术学院,著名表演艺术家、书画鉴赏家张铁林教授任首任院长。2019年12月成立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成为华南地区第一家专业电影学院,与艺术学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下设美术系、影视系、新媒体艺术系、音乐系、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5个教学单位。开设美术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动画、音乐学等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增设书法学、录音艺术本科专业,将于2021年开始招生。设书法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书法研究与传播中心、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学院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并与文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生。2014年,学院获批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试点项目。2018年,学院被授予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理事单位,2019年被授予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首批理事单位。2021年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目前有教职工60人。2022年我院美术系陈志平教授的中国历代书法资料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获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杨庆副教授获得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三等奖,《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暨南大学“海外华人华侨中华才艺(书画推广)培训班”》一等奖。


二、美育教育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学校加强美育工作保障机制建设。将学校美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深化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建设,统筹全校美育工作。各学院组建由党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导师等构成的美育工作小组。美育工作办公室定期召集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商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责任落实,按照职能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学校设立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作为专门美育管理机构,负责在校内举办各类高水平艺术展演,并与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由叶志海副教授担任主任,目前共有专职教职工11人。此外,学生处设有艺术团、学生活动辅导科等专门机构指导学生社团、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


三、艺术教育师资情况


学校着力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和党的建设、思政教育、教师发展、教书育人、服务支撑相结合“五个”结合,提升美育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建设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目前,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有专职负责公共艺术教育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3人,平均年龄仅36.8岁,是一支年轻具有活力的教研队伍。教学部目前在研省部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3本。

学校鼓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兼职承担美育课程,艺术学院专业艺术教育教师也会相应支持全校的美育教育。学生艺术团目前设有专职教师2名,主要负责学生艺术团的综合管理、学生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同时根据学生团队的建设及专业需求,扩大师资队伍,提升师资力量,外聘校内外艺术专家及教师共计18名,负责日常训练、活动、比赛的指导工作。

学校利用珠江电影学院合作办学单位行业资源,聘请珠江电影集团多位资深一线创作与管理人员为我校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通过校政、校企产学研平台不同程度参与到联合创作、行业前沿讲座、校外实践等美育创作环节中积极吸引行业资源。


四、美育课程和教材情况


(一)完善特色鲜明的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教务部门加强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专业教育部门优化《美术鉴赏》《动画鉴赏》《音乐欣赏》《舞蹈鉴赏》等艺术鉴赏类课程建设,完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丰富课程层次,每学年在各校区向全校学生提供学位1000余个。

学校推进暨南特色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美育学科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暨南大学侨校特点和优势,并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优势,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文化精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要”“宗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深度挖掘提炼现有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与资源,推进美育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除传统课堂教育方式外,学校积极促进信息技术和美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建设有《理性色彩•智慧人生》《线描人物画介绍与实践》《行书草书介绍与实践》《篆隶书法介绍与实践》《“诗书双绝”黄庭坚》《中国现代绘画史》《国画梅竹技法及实践》等网络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依托在线课程平台与在线美育教育资源,创新美育资源应用与教学设计,不断提升美育教育的美感与吸引力。

利用“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平台,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邀请各种艺术团体来校演出,并将学生参与高层次讲座、欣赏高雅文艺演出纳入课程化管理。

(二)加强特色教材体系建设

学校以建设具有暨南特色的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材体系为目标,编写了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社会发展导论》《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往》等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材。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凸显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文化性、故事性、创新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五、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情况

学校积极举办各类课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校园艺术和文化氛围。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加强与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等单位联系,继续承办广州大学生电影展、广东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等系列活动,组建专业比赛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创作;以各类比赛为推动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2022年学生获省级艺术竞赛奖82项。

在校内积极组织高水平艺术展演活动,打造新年音乐会、新生艺术第一课、新生训练营闭营仪式暨迎新晚会校歌合唱演绎大赛、北极光校园歌唱大赛、学生艺术团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校园音乐会、中国文化节、国际土风舞大赛、国际文化聚暨南、“声教四海”诵读会等品牌活动;组织学生赴各民族、各地区及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采风研习活动,深入当地民众,了解传统文化,学习民间艺术。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校之情,提高思想认识、铭记民族精神、传承红色血脉,自觉以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汲取奋进力量,创演更多用心、入心的艺术作品。排演展现青年一代奋勇拼搏、爱国爱校的经典艺术作品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合唱节目《人间.星辰大海》获2022年“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歌曲演绎类二等奖。

珠海校区坚持以美育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推动学生民乐团和合唱团的建设。建立民乐培训基地,紧紧围绕学校和校区中心工作,努力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与培训、人才培养与发展、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华传统文化基地。艺术团于6月举办毕业季系列活动—“日月湖之夏”室内音乐会,获得师生好评。11月日月湖艺术团在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教育局、共青团珠海市委员会主办的2022首届珠海大学艺术季系列比赛中取得佳绩。其中,舞蹈团《茉莉花开》喜获珠海大学生舞蹈大赛决赛一等奖,民乐团《权御天下》、《象王行》分别荣获珠海大学国乐演奏大赛决赛一等奖、二等奖。同时,舞蹈《茉莉花开》还获得舞蹈大赛最高人气奖。以及策划和拍摄了36个艺术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上进行线上展播,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教学广度,提高教学深度,加强教学力度,如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三周年的舞蹈短视频《祝福祖国》,献给2022届毕业生的专场文艺晚会《扬帆起航—暨南大学学生艺术团文艺汇演》,庆祝暨南大学建校116周年校庆视频《凤凰花开的路口》,以及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艺起舞—校园集体舞》系列短视频等,一方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展现出了我校学生在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培育成果。一方面为广大学子提供丰富的艺术学习资源,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暨南大学四海书院打造集课程研修、体验学习、竞赛活动为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营,通过“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系列活动”与“中华才艺培养课程体系”为载体,以美育教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文化研习、专题微讲座及成果作品展为主要形式,以“基础文化素质训练为主、针对性训练为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教学模式开展对港澳台侨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港澳台侨学生注重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营,2022年春季、秋季学期共有500余名港澳台侨学子参加了《书法临摹与创作》《舞蹈鉴赏与体验》等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与中华才艺书法、舞蹈、古筝、古琴、射艺培训班,掌握了一门中华传统才艺、技艺;举办50余场次的品茗、插花、香事、陶艺、篆刻、汉服、中国结、竹编等文化研习,赴广州大剧院、广东艺术剧院观演6场次,组织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四海大讲堂等10余场校园文化活动,让总计近2万余人次的同学深刻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寓教于乐,推动建设以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文化、学术、体育多元共融的校园文化,不仅在文化教育上创新了形式,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祖国、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暨南大学学生艺术团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功能。在三地五校区共组建了12支学生团队,包括舞蹈团、声乐团、管弦乐团、合唱团、民乐团,以及少数民族艺术团等。学生艺术团现有团员近800 人,每学期每个团队平均开展32次课堂训练,全团每学期参与15场左右线上及线下艺术活动。4月,学生艺术团积极组织和开展了“舞动青春唱响未来——五一校园音乐会”,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5月,学生艺术团同学与各高校学子一同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参与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指导,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立志向未来 奋斗正当时”——青春故事会,用诵读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6月,由学生艺术团师生精心策划和编排,献礼2022届毕业生的专场晚会“扬帆起航——暨南大学学生艺术团文艺汇演”,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守爱党爱国爱校、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7月,排演展现侨校学子风采的优秀节目参加由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主办的“颂中华 共圓梦——2022莞台港澳青少年文艺联欢会”,与两岸三地高校学子进行文化交流。10月,参加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东部十省市卫视共同创制的《十年•逐梦向未来》主题文艺晚会,用歌声回顾成就,展望未来。

在学生社团方面,目前学校共有超过30个由学生自主组织的艺术类社团,共有会员1800余名。学生社团平均每年开展音乐节、影展、社团成果展等20余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每年举办各类展览等十余场,受众超过5000人次。营造浓郁的中华文化校园氛围,进一步增强新时代暨南学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向心力。


六、发挥侨校特色优势,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暨南大学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多措并举,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大平台。学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突破点,着力整合资源,以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为主线,以文化建设专项成果为抓手,全面规划学校的文化建设,为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条件与环境支持。

1.印发统领全校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暨南大学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配合系列宣传解读,策划制作《推进建设暨南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专题宣传橱窗;举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学习会;召开大学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项目启动会;策划实施美化校园文化环境计划,整体规划、系统打造,营造良好大学文化环境氛围,推进文化环境育人。

2.以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为主线之一,统筹推进建设学校文化发展建设的基地、载体与平台。撰写“部部省”共建暨南大学关于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报告与建议;规划番禺校区二期建设文化用房;申报广东省和学校“高校美育案例”,获广东省高校三等奖;拟定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冲补强”提升计划建设方案》中关于文化传承创新部分的内容;遴选申报广东省教育厅第四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举办“暨韵豪素:暨南大学师生喜迎‘二十大’书法作品展”;承办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等政府部门的“南粤古驿道视频拍摄大赛”等活动。

3.加强和规范校内宣传栏、公告栏、户外宣传品布置管理,统筹开展专项巡查和整治工作,建立“日巡查、日报告、日反馈”制度,建设文明有序校园;研发户外宣传品布置审批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配合广州市文明办和石牌街道办开展广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等。

4.推进文化宣传的媒体融合。通过“文化暨南”公众号等平台,持续打造“暨南文化IP”;围绕暨南校训和暨南精神创作融媒体作品,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推荐”频道头条获得发布;研发《真如1927》校史类互动游戏,献礼116周年校庆;推出《许党报国 勇毅弦诵——暨南大学百年红色印记》画册,列入2022年秋季新生入学教育资料;在官微、新闻网、校报、橱窗等平台发挥合力,全方位宣传。《暨南大学报》以传统金牌栏目“评论”为重点,构建引领校园文化思潮重要平台,在关键节点、重要事件中强势发声,开辟文化建设耳目一新的“绿地”。

5.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中心”,在各校区设立5个中华文化体验馆展示馆,打造其为集教学科研、体验展示、交流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平台,加大面向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才艺的培训力度,努力建成向海外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窗口。中华文化大讲堂“线上+线下”举办了100多场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和比赛,1000多个学时的14门中国文化研习课程,吸引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踊跃参加。

6.开展“完美中华文化使者”评选活动,涵养力量。该活动由暨南大学主办,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暨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承办,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完美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基金”赞助支持,旨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暨南大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殷切嘱托,广泛挖掘和深度涵养港澳台及海外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新生力量。活动组建中华诗词传唱队,由港生牵头联结新疆、大湾区学子,改编与传唱中华经典,结合专业优势与个人特长,打造“线上传唱+线下活动”的双渠道,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经典传唱五洲。

7.依托四海艺术空间,扩大对外交流。四海艺术空间由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策划成立,秉承“声教讫于四海”的初心,立足百年侨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定期举办世界各国传统手工艺展示展览活动,推介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和作品,组织高端国际探讨会和专家讲坛等。

8.高质量建设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智库型研究基地,聚力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智库平台。

9.打通中小幼办学机构,加强资源共享。学校整合优质资源,建立与中小幼艺术教育的结对机制,在附属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都建立了对口支持基地,开展常规性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校内资源共享。附属中学定期开展研学活动,第二课堂组织志愿书法课和影视欣赏课。2022年,附中参加暨南大学师生喜迎“二十大”书法作品展,有8幅作品获展;附属小学“430课堂”上,邀请艺术学院学生组织少儿语言艺术培训,指导小学生进行口腔操和气息训练并练习朗诵。朗诵节目《恰同学少年》,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主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附属小学拟成立红色宣讲团,邀请艺术学院师生作为指导老师,辅导小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在六一儿童节作品展、体育节、应急演练、思政第一课中,附小师生还获得了艺术学院提供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帮助,以及在暨南大学美术馆开办展览方面的专业指导。


七、艺术教育条件和经费情况


学校将美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统筹利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保障美育工作经费需求。学校设有美术馆1间,艺术团设有各类排练厅10余间,建设好各校区、各团队的排练场所及保证所需硬件设施的配备,提高场馆利用效率,以满足艺术教育教学和大型艺术活动需求。


八、完善美育工作评价


学校建立了美育工作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完善美育教师评价体系,将美育工作纳入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健全目标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美育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建立美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美育工作专项督导,并将督导结果向全校公布,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学校美育教育工作。